防滲膜與岸墻怎么接?傳統兩招全翻車,新工藝讓滲漏風險直降 90%!
在湖區防滲工程體系中,大面積防滲膜鋪設作為核心環節,其施工工藝與連接方式直接關乎工程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壽命。結合工程實踐經驗,現對防滲膜與岸墻接合的不同技術方案進行深度解析。
傳統全包形式通過將防滲膜從岸墻底部環繞至墻體背面,待墻體施工完成后再將膜體垂直上提,理論上能構建起全封閉的 “完整水盆” 防滲結構。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中,該方案暴露出四大技術瓶頸:其一,墻體背面的防滲膜立面焊接作業受空間限制,難以保證焊接質量;其二,膜體長時間暴露在外,極易因施工碰撞、自然老化等因素受損;其三,施工流程固定,作業面調度缺乏靈活性;其四,墻體長期浸泡在水體中,需額外增加斷面尺寸以滿足結構穩定性要求。
底腳封邊形式采用射釘錨固工藝,將角鋼、防滲膜和橡膠板條依次固定于岸墻基礎頂面,再澆筑混凝土進行壓重處理。該方案簡化了施工流程,有效規避了全包形式的部分弊端,然而仍存在顯著缺陷:錨固結構的長期可靠性存疑,墻體伸縮縫處的止水帶與防滲膜結合部位成為滲漏風險點,即便采用熱焊封壓技術,其操作精度與質量檢測手段仍難以滿足高標準防滲需求。此外,一旦伸縮縫間墻體出現結構性裂縫,將直接引發滲漏問題,因此不適用于防滲要求嚴苛的工程項目。
針對本工程防滲標準高、岸墻結構復雜且迎水面有裝飾需求的特點,經多方案比選并借鑒土建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經驗,最終確定采用 “內防內貼” 創新工藝。該工藝施工流程為:先行完成岸墻基礎及主體結構施工,隨后進行湖底平整作業,再鋪設防滲膜(含岸墻內側立面),接著開展湖底水平鋪砌或現澆施工,最后完成膜內墻體混凝土澆筑及砌石作業。此方案不僅實現了全封閉防滲效果,同時在成品保護、施工組織和質量管控方面具備顯著優勢。盡管該方案因防滲膜分隔墻體導致斷面尺寸有所增加,但綜合考量工程的長期安全性和防滲可靠性,“內防內貼” 工藝無疑是當前最優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