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場生態修復創新理念
一般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前垃圾堆體采用土+HDPE土工膜方式臨時覆蓋,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何對該填埋場進行有效地治理,縮小影響范圍,使其污染物得以有效控制和處理,堆體上部空間逐漸轉化為對外開放的公園綠地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填埋場生態修復主要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第1步污染治理,第2步生態修復。其中生態修復又可分為2個階段實施,前期主要為土壤改良、生物群落構建,后期為景觀打造,建設對外開放的公園綠地。針對填埋場封場前存在的問題,從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2個方面分別提出總體設計創新理念以指導項目的具體實施。
1.采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施工周期短、對周邊居民擾動小、經濟合理的原位就地厭氧封場污染治理技術方案。
2.采用填方整型,解決城市建設中建筑渣土去向,同時避免垃圾堆體開挖擾動產生惡臭污染周邊居民環境。
3.項目實施過程中盡量排出垃圾堆體內存留的滲瀝液,保障施工安全,避免不均勻沉降造成的覆蓋系統破壞等損失。
4.加大石籠井密度,部分石籠井兼具排水功能,設置滲瀝液回灌管道,為堆體內垃圾降解營造適宜的厭氧環境,加速垃圾分解,加快垃圾堆體穩定化進程,盡早實現土地再利用。
5.通過污泥固化、封場覆蓋、滲瀝液收集處理、填埋氣收集處理等技術措施,實現污染物零遷移、零污染、零泄漏、零排放、零安全隱患的生態修復場地。
6.完善項目供水、供電、通訊、園路、人行步道、停車場、公共廁所、管理用房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實現經生態修復的場地對外開放。
7.融入智慧化管理理念,實現微觀定位、宏觀監控,建立可感知、快速響應和快速解決的環境監測智慧化管理系統,與周邊居民實時動態共享環境質量監測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