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常用的生態防護技術包括哪幾種方法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突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與此同時,中國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礦山的大規模開發,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形成了大量裸露且難以恢復植被的土石邊坡。不僅造成了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還會引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極大的危害。
傳統的邊坡防護技術主要采用水泥和塊石等硬體材料進行護坡,雖然可以減少水土流失,但施工周期長、造價高,對地基的承載力要求高,且坡面硬化后難以再進行綠化,施工過程中容易破壞周圍自然環境。隨著國內外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增強,生態護坡理念開始被業界廣泛接受,并快速推廣到基礎設施建設和礦山生態修復中。其中植生護坡材料生態修復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能有效防護裸露坡面的生態護坡方式,它與傳統的工程護坡相結合,可有效實現坡面的生態植被恢復。國外的邊坡生態防護研究和應用開展得較早,從植被選擇、噴播基質配方、施工工藝到養護管理均已較為成熟,工程中常用的生態防護技術包括格框噴植法、土釘混合噴植法、打樁編柵法、坡面噴植法、植生帶( 束) 鋪植法及草苗栽( 鋪) 植法等方法。
